查看完整版本: 傷寒論
頁: [1]

meng841227 發表於 2012-1-25 11:02 PM

傷寒論

本帖最後由 meng841227 於 2012-1-25 11:03 PM 編輯

傷寒學概念

嚴格論之,傷寒學是研究一切外感熱病發生發展及其診斷治療規律的一門中醫科學。《傷寒論》的成書,標志著傷寒學的初步形成。由于該書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揭示了外感熱病發生發展和診斷治療規律,學术價值極高,為后世醫家所尊崇,凡治傷寒之學者,莫不奉之為圭臬。因此,《傷寒論》一書成為醫家研究的基本對象之一,構成傷寒學研究之另一主流。隨著醫學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外感溫熱類疾病之研究"脫卻傷寒,另立新說",傷寒學的內涵與外延亦因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一般而言,現代傷寒學概念,似可定義為:傷寒學是以主要因感受風寒類邪氣所致發熱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原則和方法、《傷寒論》著作、以及由此而派生出來的相關研究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產物和歷代醫家集体智慧的結晶。
   


六經概念

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總領十二經及所屬髒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經是仲景及歷代傷寒學家在全面繼承《內經》六經認識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而來的一個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
    六經應為人体生理結構、生理功能、生理關系及人体與自然相應關系的高度概括,即髒腑、經絡和氣化的綜合。


六經病概念


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依據,對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現各種症狀進行分析、歸納與概括的結果。既是外感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又是互相聯系、相對獨立的證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經辨證概念

是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來划分外感病證治,是一個包括邪正、陰陽、氣血、髒腑、經絡、氣化、發展階段等理論以及治法、方藥、調護在內的綜合性臨床辨證論治体系。


《傷寒論》學术淵源

《傷寒論》理論淵源有三:


全面繼承總結了漢代及漢以前古典中醫藥理論和知識,從《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胎臚藥錄》和《陰陽大論》等著作中獲取理論要素;


廣泛汲取漢和漢以前醫家的有效方藥和各具特色的醫療成果,並將之上升為醫學理論;


系統總結了仲景本人長期臨床實踐經驗。

這種淵源關系明確反映在其自序里,曰:“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另有醫家認為,仲景是在繼承《伊尹湯液》的基礎上而撰成《傷寒論》的。其說見于《甲乙經序》及《注解傷寒論序》等。
    有研究表明,《伊尹湯液》即為《漢書·藝文志》所載之《湯液經法》,惜此書早佚。近年發現敦煌卷子本《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據考證此書可能為陶弘景所撰,抄寫年代當在宋代以前。該書有關內容為仲景直接繼承《湯液經法》提供了佐證。但令人頗感困惑的是,此書既屬《傷寒論》主要學术淵源之一,而在其自序里卻只字未提。


《傷寒論》學术成就

《傷寒雜病論》成書以后,對后世醫學之發展影響極大。其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收錄的著名方劑,向為歷代醫家奉為圭臬,因而該書實為后世臨證醫學之基石。其學术成就及影響可大略歸結如次:


    一、創立六經辨證論治体系
    《傷寒論》的卓越貢獻在于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体系。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熱病發生發展過程,綜合病邪性質、正氣强弱、髒腑經絡、陰陽氣血、宿疾兼夾等多種因素,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症狀概括為六個基本類型,即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以此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任何一個類型都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外感熱病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或曰病程的某個階段所呈現的綜合症狀。六經病證彼此之間有機聯系,並能相互傳變。其傳變學說並無必然的僵化順序和固定之時日,而是主張疾病之傳變,決定于感邪之輕重、正氣之强弱和醫護之當否,或傳或不傳,或循經傳,或越經傳,或直中,或合病、並病,靈活多變,較之《內經》之傳變學說,更符合臨床實際。其三陽三陰分證,客觀反映了外感熱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實轉虛的發展變化規律,具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其系統的辨證論治思想不僅對外感熱病的診治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廣泛適用于中醫臨證各科。
   

二、《傷寒論》與八綱辨證
    外感熱病,是在外邪之作用下,正邪斗爭的臨床反映。正邪斗爭的消長盛衰,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變化和證候的基本性質。是故《傷寒論》之六經辨證,即是運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中醫基本理論,對六經病證之病位、病性、病機、病勢以及邪正進退等因素,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概括,以求得出正確之辨證結論,並確定合適之治療方法。而后世之八綱辨證,則是對一切疾病的病位、病性的總概括。二者關系密不可分。六經辨證運用了八綱辨證之具体內容,實為八綱辨證之濫觴;而八綱辨證則是在《內經》理論的指導下,對六經辨證內容在另一個理論高度上加以系統化、抽象化,是六經辨證的繼承和發展。
   

三、《傷寒論》與髒腑辨證
    《傷寒雜病論》一書,其論髒腑辨證的有關內容,主要見于《金匱要略》部分,但其《傷寒論》部分,亦蘊含著豐富的髒腑辨證思想。髒腑經絡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機整体,六經證候的產生,均是髒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因此,六經辨證不能脫離這些有機的聯系。以髒腑的病理反映而論,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各經病變常會累及所系之髒腑,而出現髒腑的病症。正是《傷寒雜病論》中豐富的髒腑病證辨治內容,為后世髒腑辨證理論体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傷寒論》與溫病學說
    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自然包括溫熱性疾病在內。《傷寒論》奠定了溫病學基礎,而溫病學說則是傷寒學說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傷寒論》第6條即明確指出:“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在其外感病論治過程中,或清熱、或養陰、或苦寒攻下,時刻强調顧護陰津。其白虎、承氣、麻杏石甘、黃連阿膠、竹葉石膏、三黃瀉心等方,成為治療溫病的重要方劑。六經辨證所揭示的外感熱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實轉虛的病理發展過程,亦為溫病學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提供了有益啟示。由是可知,《傷寒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實為中醫臨證之准繩,對溫病學說之形成,有著重大影響。然而,由于歷史的局限,其書畢竟詳于寒,略于溫,其于溫病證治之內容,不盡完整全面。因此,后世醫家乃另創新論以"羽翼傷寒",故溫病學說實為傷寒學說之發展和補充。二者相互補充,使中醫外感病證治体系趨于完善。
   

五、《傷寒論》與本草學說
    自《傷寒雜病論》成書以后,歷代本草學家多以仲景對藥物的運用為圭臬,豐富和擴展了《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主治和功效。如《名醫別錄》記葛根療傷寒中風頭疼、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本草綱目》論柴胡主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利,論黃芩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本草正義》闡述柴胡功效時曰:約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層。一為邪實,則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一為正虛,則為清氣之陷于陽分者,舉而升之,返其宅而中氣自振;《本草疏證》論桂枝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珍珠囊藥性賦》論附子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陽虛等,皆本之于仲景。上述例證說明了仲景在繼承前人用藥經驗基礎上,根據臨床實際,大加發揮和拓展,為后世本草學之研究,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六、
《傷寒論》方劑學成就
    秦漢時期,方劑學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水平,而《傷寒雜病論》的成書,則標志著方劑學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全書實際收方269首,其中傷寒部分載方112首,使用藥物214種,基本包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故被譽為方書之祖。其方劑學貢獻,可概括為如下几點:
    1.組方原則,嚴密完整:方劑的組成,必須遵循一定的組方原則,否則,組合雜亂無章,難以收到卓越的療效。仲景對方劑組成、以及藥物的加減化裁等,均作了嚴格的規定。然組方雖有原則,證象更多變化,故臨證處方用藥,須在遵循原則的基礎上,藥隨證轉,靈活加減。仲景于茲,刻意以求,而有卓絕之造詣。
    2.治療八法,方藥体現:《傷寒論》之方劑具体体現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療大法。汗者,麻桂之屬;吐者,瓜蒂之劑;下者,承氣諸湯;和者,柴胡類方;溫者,四逆之輩;清者,白虎三黃;消者,生姜瀉心;補者,炙草復脈。方劑之用,扶正以攻邪,祛邪以扶正,總求邪去正復,陰陽平衡。上述諸方,為仲景運用八法之典型。更有攻補兼施、寒溫並行者,如白虎加人參湯,白虎以清熱,人參以補氣液,而收攻補兼施之效;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則以芩連清上熱,姜參溫下寒,以求寒熱互調之功。此又八法靈活運用之實例也。
    3.承傳古方,創制新劑:仲景撰著《傷寒雜病論》,善于博采眾家之長,古為今用。其書中所載部分方劑,即為直接繼承古人成果。在繼承的基礎上,仲景自己創制了不少名方。在《傷寒論》所載的112首方劑中,雖然不能確切判定哪些方劑是古方,哪些方劑是自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其所錄之方,大多療效可靠,頗切實用。
    4.劑型多樣,煎服科學:仲景之方,劑型豐富多樣,大大超越前期醫方成就,《傷寒論》中所記即有湯、散、丸、栓、灌腸劑等。另外,仲景于藥物之煎煮,要求甚嚴。對溶媒之選擇及用量之多寡、煎煮時間的長短、藥物入煎先后順序、藥物炮制方法等,常據其方劑之組成、作用及其劑型大小等情況靈活對待。于服藥之法,亦有嚴格要求,主張藥必中病,忌太過不及。具体体現于:①合理使用第1次煎液,根據病情需要而分別采用頓服、2次服、3次服或數次服;②漸加藥量,以知為度;③重視服藥時間的選擇;④服藥后調理(啜粥、飲水、溫覆等)。
    5.方藥劑量,嚴格精確:仲景方藥,其劑量要求嚴格精確,主要体現于兩方面:①藥物的絕對劑量較為精確。其處方劑量大多使用精確的計量單位,如分、兩、斤、合、升等,只有少數情況下運用不精確計量單位,如一大把、雞子大等。②方藥相對劑量的嚴格精確化。所謂相對劑量,即指同一方劑中各藥劑量比例。仲景于此,要求甚嚴。另外,服藥次數的多少,亦反映了方藥劑量的輕重。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頁: [1]